2015年,整體經濟發展環境發展重大變化,水泥需求出現了自新世紀以來的第一次負增長,幅度深達-6%。國家提出“供給側改革”,方向從需求端刺激轉為供給端管理,大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水泥行業的優勢產能升級、劣勢產能退出盡管仍在摸索,但速度會在2016年開始加快。
從企業面看,2015年發生的幾大重要事件,如海螺郭文叁同志到齡離職、山水爭斗戰、冀東虧損、拉豪合并完成、海螺收購西部水泥、華潤攜手昆鋼,以及國資委主導中建材、中材的風聲……這些企業集團合計熟料10億噸,占總產能比例達55%。小編在此與您共同探討一下這些大事將如何影響2016甚至更長時期內的水泥格局。
事件1:2015年水泥需求下降近6%;政府提出“供給側改革”
影響:政府調整模式變化對水泥發展大環境、企業經營提出挑戰
2015年前11月水泥產量21.5億噸,同比下降5.1%,預計全年下降幅度或達6%,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的首次負增長,且幅度較大。前11個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降至10.2%,房地產投資下降至1.3%;房地產銷售面積有所回暖,同比增長7.4%,但新開工面積仍大幅負增長14.7%。
2015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強調了“供給側改革”。這意味著國家對經濟的調整模式從對需求端刺激轉為供給端管理。這意味著:
一方面,國家不會再如以往般推行大規模的刺激政策。
近兩年房地產業主要采取“促銷壓供”策略,對水泥需求的貢獻將持續減弱,因此對于2016年的水泥需求主要期盼于重點工程的恢復程度。但受反腐、資金等因素影響,自2014年底開始,盡管國家多方督查,基建項目仍落地緩慢。這部分項目在2016年是否有可能啟動?就算啟動,又是否能彌補房地產等各方需求下降帶來的缺口?水泥地理判斷2016年的需求應還是在繼續下行通道。
水泥市場下行超出預期,此前說的需求平臺期6~8年現在看來或是太樂觀了,各高層領導已在重新修訂對市場的預判。原先對2018年前內地水泥需求都抱樂觀看法的臺泥集團董事長辜成允,調整觀點,他認為,2015年可能是內地水泥市場10年來成長趨勢的“拐點”,未來的二、三年,水泥市場衰退的機率將大增。
另一方面,水泥產業的供給端重新整理,優勢產能升級、劣勢產能退出速度都將加快。
2015年12月9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對不符合國家能耗、環保、質量、安全等標準和長期虧損的產能過剩行業企業實行關停并轉或剝離重組,對持續虧損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結構調整方向的企業采取資產重組、產權轉讓、關閉破產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處置“僵尸企業”,到2017年末實現經營性虧損企業虧損額顯著下降;加快從非主業領域退出,……。”14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著力加強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要積極穩妥推進企業優勝劣汰,通過兼并重組、破產清算,實現市場出清。”因此水泥供給端開始面臨著重新整理。
產業內優勢企業尋求升級的步伐加快。聯合重組或其他企業合作將是主要方式,以政府為主導的如行業內的中建材+中材兩大集團的合并已有風聲,而以企業自主為主導的海螺收西部水泥、華潤攜手昆鋼水泥,均已率先開啟行業步伐。在市場下行中,將倒逼越來越多的企業嘗試走在一起。
同時,劣勢產能退出,只有這部分產能“出清”,產業才能繼續輕裝上陣,應對大環境變化。按水泥地理掌握,2015年當年投產新型干法熟料生產線34條,熟料產能4620萬噸,盡管投放速度較此前大幅下降,但累計熟料產能17.6億噸,換算水泥產能為29億噸,若需求以21億噸估測,這意味著有需要壓縮約40%的產能(壓縮發揮率或企業出局等方式)。2015年市場下行已有部分企業被逼主動停窯,2016年開始,產業或將進入更慘烈的考驗。產能是必須要退的,但具體該如何退出?這將涉及到眾多復雜的利益問題與政治問題。如直接出局,大量的失業,以及地方稅收問題如何解決?如以補貼方式,誰來出這部分資金?種種因素交叉,使產能的退出之路尤為艱難。
事件2:郭文叁辭去海螺集團及股份公司董事長
影響:后續水泥產業大格局或存變量
2015年11月26日,郭文叁同志離任海螺集團董事長兼黨委書記職務,蕪湖市委書記高登榜接任;12月4日,郭文叁同志辭去海螺水泥董事長、執行董事職務,暫由原副董事長王建超代為履行公司董事長職責。
郭總帶領海螺水泥的二十多年,不但創造了一個舉世矚目的水泥集團,也以實現國產化低投資水泥的裝備的突破、余熱發電、垃圾焚燒技術的推廣等,強勢推進了中國水泥工業的進程,樹立了“中國水泥”的形象。他的離任引起了業內外的廣泛震動,資本市場眾多人士將其離任評價為“一個水泥時代的終結”。
海螺管理層的大變動,揣測或主要對幾大方面產生影響:
一是,海螺水泥。新管理層將如何安排海螺水泥的下一步發展模式,是保守維護既有地盤,還是繼續推進原設定的“藍圖”,抑或是進行重大變革?這將決定海螺水泥未來的發展節奏。
二是,市場面。海螺水泥的市場態度很大程度影響甚至可以說是左右了所在區域市場的競爭風格,以強勢的企業力量建立了水泥市場競爭中的“秩序”。過往海螺水泥市場運作走“市場化”風格,而海螺集團董事長由政府官員接任,不同的管理基礎,或決定海螺水泥市場風格有所變化。
三是,水泥產業格局。海螺水泥優質的資產、低負債率、高盈利等,使其一直是中國建材的爭取對象,此番地方國資委的管理力量加強,中國建材是否可能從高層政府層面推進兩家合作,這將是影響中國水泥產業格局的大事。
事件3:山水從內部矛盾到控制權爭奪
影響:“持久戰”使產業內外幾方俱傷
山水事件自2013年年底的內部員工矛盾爆發,升級到2014年底的幾大水泥集團間的股權之爭,再到2015年的天瑞董事會之戰,已歷時近3年,個中曲折,讓業內人笑稱猶如一場“宮斗劇”。
2015年12月1日天瑞集團李留法正式進駐董事會,隨后開始著手處理5億美元境外債券和20億國內超短融,啟動償債模式。據山水新管理層介紹1月6日進入兌付程序,2個月完成全部兌付。這場貌似進入尾聲的斗爭,其實還遠未到最后終結的時刻,或仍將貫穿整個2016年。
山水水泥的債務規模較大,盡管資產可以抵付,但只要未到“清盤”的最后一步,天瑞集團就要積極籌集資金,或通過銀行,或通過自身輸血。但目前山水的公司公章、財務印鑒仍持有在山水集團總部,公司屬性及管理層還無法從內地法律上完全變更,山水水泥為償還債務與銀行往來文件并不被認可;而前期天瑞集團控股山水水泥所付出的巨大資金,并不是自有資金,“持久戰”越久,意味著利息成本等壓力更大。另一方面,水泥市場下行,山水水泥是“好資產、壞市場”,如若接手后,又如何逆勢拖動山水運營而不被“反噬”?同時,中建材、亞泥兩大股東,合計37%的股權,一為央企,一位臺資,但卻退居二線,在董事會無任何席位,是否會一直容忍山水水泥“飄忽”在控制之外? 種種糾結落定后,山水水泥的最后歸屬將深刻影響在山東延至東北一線的市場格局。
目前來看,山水事件的戰爭對產業而言,是幾方俱傷,損害了山水員工的利益,拖累了天瑞的財務,也違背了中建材、亞泥原從市場合作方面考慮進行股權投資的初衷。而山水事件的最大影響在于其已不僅僅對于企業本身,而是已經影響到了整個水泥產業的信任度及形象,甚至整個中國發債市場。各評級機構調低水泥企業信用評級,并先后有華新水泥(600801.SH)、聯合水泥(01312.HK)及北方水泥取消短期和超短期債券發行,除2015年市場壓力增大,山水事件加重了外界對水泥行業更加悲觀的認識也是重要因素。
事件4:冀東連續兩年虧損或背負ST
影響:加速京津冀進程,北方需求連續負增長是否是全國水泥先兆?
冀東水泥在2014年虧損2.78億元,2015年虧損面擴大,前三季度已虧損6億元,被ST處理已在所難免。而從當前市場形勢看,要在2016年扭虧為盈的壓力非常大,如若2016年未能實現“翻盤”,冀東水泥或將面臨退市風險,這對其融資等各方面會產生重大影響,或將束縛其下一步發展。
冀東水泥的虧損,主要源于大部分產能集中在北方區域,而華北、東北需求近兩三年以直接下滑方式減少,冀東水泥已從內部采取措施積極應對,例如成本挖潛、以量走價保市場。但北方市場仍未看到見底的態勢,后續考驗將更大,僅靠單家企業力量,是否有能力逆轉盈利?多年來,冀東水泥與金隅水泥的“聯姻”消息時不時傳出,卻始終未走到一起,在市場力量的倒推中,是否可能實現突破,抑或還會有其他企業集團的加入?北方市場的需求大幅度緊縮是不爭的事實,大企業集團以何種方式進行應對,期望能夠在2016年出現轉機。
至2015年,南方地區經濟活動力要好于北方,需求盡管有所下滑,但幅度不大。2016年北方水泥市場需求是否能夠止跌,這種連續下跌趨勢會不會蔓延至全國,南方市場是否還能保持平緩調整的走勢,這些都是企業策略制定的基本考慮點。
事件5:拉豪全球合并完成
影響:推進中西部市場整合,并對中國水泥產業應對下行有重大借鑒意義
2015年7月,拉法基、豪瑞豪瑞公司與拉法基集團之間的全球合并宣告完成,至此雙馬的的實際控制人已經由拉法基集團變更為了拉法基豪瑞公司,拉法基中國海外控股公司現為拉法基豪瑞公司的下屬公司,華新水泥第一大股東Holchin B.V.的實際控制人豪瑞公司(Holcim Ltd)也已變更為拉法基豪瑞公司。
從中國區域市場水泥來看,拉法基瑞安在中國熟料產能2200萬噸,集中在西南區,華新水泥熟料產能4300萬噸,主要以湖北為中心的區域市場,兩大集團熟料產能6500萬噸,換算為水泥產能突破1億噸。目前以華新為平臺的整合正在逐步推進中,隨著內部整合的完成,將有利于在中部和西南的水泥集中度提高和市場聯動。同時,站在兩大國際水泥巨頭的肩膀上,將有力地促進華新水泥的海外步伐。
拉法基、豪瑞是世界排名前兩位的建材巨頭,面對市場考驗,通過合并共同應對,這種模式對中國水泥企業集團應對當前已進入下行的市場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例如金隅+冀東、中建材+中材等方案。
事件6:中建材&中材央企改革提上議程
影響:中國水泥產業的大格局重置
央企重組是市場和輿論關注的大熱點,2015年“中國中車”、“中國神運”橫空出世,使得沉寂多年的央企重組再次回歸輿論焦點。國務院國資委首任主任李榮融在任期間曾大力推進央企重組,在2015年12月底回應了目前“央企重組是否過慢”的質疑。李榮融表示,他在任時央企重組的目標是60戶到80戶,推進央企重組應該按照效率進行排隊,國資委管理的央企都必須進入行業前三名,首先在國內前三名,然后在國際前三名,達不到要求的就要被賣掉,央企重組的原則就是“尊重市場”。
從中國水泥產業的央企來說,華潤集團的水泥產值占集團比重并非最大,暫不歸入考慮,中建材、中材是水泥行業的兩大央企,也將是央企重組的主要對象。據消息,國資委方面已有推進這兩央企的意向,但具體如何融合仍未有實際方案。
中材集團將原于2015年9月就該完成的西北水泥平臺整合延后一年,在投資者的督促下,此項工作已在推進。而中建材的水泥熟料產能3億噸,中材近1億噸,合計4億噸,若兩家重磅牽手,將覆蓋中國水泥所有區域的水泥市場,且兩家在水泥工程設備等方面產業鏈方面也將實現互補。
事件7:海螺控股西部水泥、華潤與昆鋼簽訂戰略合作
影響:中國西部市場整合大幕開啟
西部市場的整合,除上述的拉豪合并,還有兩大事件:
2015年11月27日,海螺水泥公告宣布將向西部水泥的全資子公司出售其持有的寶雞眾喜鳳凰山水泥有限公司等陜西四家公司的100%股權,西部水泥則將向海螺水泥發行34.03億新股。交易完成后,海螺水泥將持有西部水泥51.57%股份,成為西部水泥控股股東。堯柏是陜西最大水泥企業,熟料產能1500萬噸,海螺水泥在陜西產能1000萬噸,居第三位,兩家企業合計熟料產能達到約42%。
2015年5月18日,華潤水泥與昆鋼控股正式簽署戰略合作意向書,并于9月13日再次簽署增資擴股協議,發出整合云南市場的信號。華潤若能將包括昆鋼嘉華3家在內進一步整合,熟料產能1,940萬噸,將在規模上超過西南水泥,且從區域分布上來講,昆鋼嘉華占有布局先機,在布局、裝備水平上都有一定優勢。
這兩大事件都發生在西部,且都是全國性大水泥集團與地方區域性企業的合作。中國西部是在2008年4萬億投資受益最大的市場,西南市場在2015年仍保持需求相對穩定,但區域內產能增長膨脹的腳步仍未止步,從而造成區域內供需關系壓力急劇增大,競爭加劇。西部市場是此后水泥企業集團整合的重點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