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材集團與中國中材集團合并的消息終于通過其下屬上市公司披露證實了,近日兩家旗下上市公司在股市一片綠海中紛紛泛紅。“兩材”合并早有傳聞,只因兩家業務多數重疊,同屬建材行業,“傳聞”也反映出行業內大多數人的良好意向,時至今日才推出,也算是國資委落實中央財經工作會議精神和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舉措。“兩材”的主營業務都是水泥,合并后的“兩材”對水泥行業勢必帶來較大的影響,其意義也超出合并事件的本身。
2015年,水泥產量同比下降4.9%,行業利潤同比下降60%以上,水泥熟料產能持續增長,產品價格一路下跌,華北、東北、西北地區大多數水泥企業虧損,產業景氣指數97.4,已連續7個季度下降;產業預警指數66.7,連續6個月處于“淺藍燈區”底部。2016年水泥行業急需解決遏制新增產能、壓縮過剩產能、提升市場集中度、維護市場穩定。對于水泥行業,過多的企業和區域市場集中度偏低是造成價格走低的主要原因。“兩材”合并帶來了多數省份的區域市場集中度提升,改變了未來市場競爭格局。
根據中國水泥協會2015年底統計測算,中建材集團水泥業務涉及18個省市區,水泥熟料設計產能3.13億噸,其中在5個省的熟料產能占比分別超過30%以上;中材集團水泥業務涉及11個省市區,水泥熟料設計產能8784萬噸,其中在3個省區的熟料產能占比分別超過30%以上。合并后的“兩材”水泥業務將涉及24個省市區,水泥熟料設計總產能4.01億噸,其中在10個省的熟料產能占比分別超過30%以上,在浙江和甘肅占比超過50%以上。此次合并后,從行業來講“兩材”水泥熟料設計產能占全國總產能的22.15%,從區域市場分析,僅涉及5個省區產能占比分別有3.5~7.7%的提升,且主要在南方水泥市場。因此,從企業內部來講,只是市場面擴大,部分省區集中度有提升。
“兩材”合并是強強聯合。中材集團旗下上市公司包括中材國際、寧夏建材、中材節能、祁連山、中材科技、天山股份、國統股份;中國建材集團旗下A股公司包括中國建材(港股)、北新建材、中國巨石、洛陽玻璃、瑞泰科技、方興科技。一個是中國500強,一個是世界500強,合并后水泥產能6億噸以上,絕對是全球老大。合并后的“兩材”在國際水泥工程業務量會超過50%以上,大大增強了中國水泥工程業務在全球的競爭力,可以視作又一個中國“南北車合并”。
“兩材”合并后對水泥區域市場的影響。雖然全國布局上改變不大,但對不同區域市場的影響還是客觀存在的。之前,光是中建材就涉及到占江西萬年青水泥4.89%股份,占銅陵上峰水泥21.77%股份,占山東山水16.67%股份,占海螺海創3%股份,還參股了四川新船城水泥,與福建省合資建廠等,雖然不控股,但存在著對區域市場協同的影響力。尤其是在24個省市區中10個省區超過30%的市場份額,今后在解決省與省之間的大區域市場協調中必能發揮主導作用。這種主導作用會給企業帶來新的效益回報。
“兩材”合并另一個不可忽視的是人才集中優勢。“兩材”幾乎囊括了中國水泥研發的全部高端人才,還有多家全國性的水泥認證檢測、標準起草、專項核查機構,對未來水泥行業的產業政策制修訂影響力是絕對的。人才的聚集為“兩材”的科技創新增添了籌碼,不僅在市場上具有主導作用,也在行業的創新發展具有引領作用。
如同去年世界兩大水泥集團拉法基和豪瑞集團合并一樣,“兩材”的合并也是資產與市場的合并,企業文化的融合和管理體系的理順尚需時日。在中國水泥產能嚴重過剩的背景下,去過剩產能也需要“兩材”帶頭發力。如何突破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禁區,大膽去除“無效產能”、“僵尸生產線”,改善資產結構,降低財務成本,增加市場競爭能力是關鍵。
雖然“兩材”合并總體上對市場競爭格局影響不大,但為今后進一步的水泥國企整合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間。水泥央企還有華潤水泥、葛洲壩水泥,地方水泥國企還有海螺水泥、冀東水泥、金隅水泥、江西萬年青水泥、新疆青松建化水泥、同力水泥等等。只有地方水泥國企的跨省區的整合才會真正打破現實市場格局,產生水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刻變化。“兩材”合并可以說是水泥國企同業整合的“引子”,“十三五”水泥行業的兼并重組將會演繹一場好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