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 | 某公司煤磨粉磨提產降耗技改措施
引言
某公司2500t/h生產線煤磨系統采用ф2.8m×8m管磨,設計臺時產量17t/h,公司水泥窯預熱器系統改造為高固氣比系統后,窯產能提升到了2600t/h以上,為此公司對煤磨內部進行了同步技術改造,改造后煤磨臺時產量達到20t/h以上,滿足了水泥窯需求,取得了一定成效。
1.1 煤磨運行中存在的問題
該公司ф2.8m×8m風掃閉路煤磨系統主要設備配置如下:磨內有三倉,一倉烘干倉長2450mm,二倉破碎倉長1700mm,三倉研磨倉長3400mm;煤磨主電機功率500kW,煤磨引風機型號BB24SI1650D、配套電機功率160kw,流量50000m3/h,全壓8500Pa。臺時產量16~17t/h,全年產能低,煤粉細度和水分合格率差、運轉率高,電耗高,成為制約水泥窯煅燒、影響水泥窯產量進一步提升的瓶頸。分析原因:
(1)烘干倉揚料板結構不合理,不能充分揚起原煤,無法實現原煤與熱風的充分交換,增大喂煤量后,煤磨的出磨水分較難控制。
(2)煤磨內研磨體級配不合理、整體裝載量不足,二倉破碎能力相對較低,三倉研磨能力相對充足,破碎與研磨能力不匹配等問題,嚴重影響了煤磨臺時產量的提高。
1.2 煤磨磨內結構優(yōu)化技術改造
為提高煤磨生產能力,對煤磨磨內結構進行改造,對研磨體級配重新進行調整。
(1)縮短烘干倉的長度,把烘干倉長度由2450mm縮短到2055mm,并在現在長度方向635mm孔中心距之間再增加一個螺栓孔,孔中心距為317.5mm,方便改進揚料板形狀并固定,烘干倉結構改造前后見圖1。
(2)加長破碎倉的長度。目前破碎倉長度1700mm,明顯破碎能力不足,不能滿足提產的破碎能力要求,把破碎倉長加長到2140mm,這樣與研磨倉長的比例比較合理,使磨內破碎與研磨能力相對平衡。
(3)出磨煤粉細度偏粗,增大選粉機循環(huán)負荷,降低了選粉效率,致使回粉量偏多,造成粉磨系統產量偏低,為了能在正常出風量操作時能控制好磨內物料流速,減少了單層隔倉板的篦縫個數,達到控制破碎倉物料流速的目的,延遲物料在破碎倉的時間,減輕研磨倉的負荷,二倉隔倉板改造前后見圖2。
(4)將一倉原雙波襯板改成破碎能力較強的提升溝槽階梯襯板(見圖3),在相同級配裝載量時,破碎能力增強,本次改造后,破碎倉、研磨倉研磨體級配裝載量要重新調整,使填充率達到26%一28%。以增加原煤喂料量。
(5)改變擋料圈的形狀和長度,改內圈圓環(huán)狀為蓮花瓣狀,增強鋼鍛三維運動效果,把最后一圈擋料圈改成半實心擋料圈,調節(jié)研磨倉的流速,控制煤粉出磨細度,減少選粉機回粉量。改造后擋料圈比原擋料圈加長180mm,改原14等分為28等分,便于從入孔蓋口進筒體內,原擋料圈墊圈不需要更換。擋料圈改造前后見圖4。
(6)改進磨內研磨體級配。根據磨內通風強、流速快,循環(huán)負荷較高的特點,將二倉填充率設定比三倉低2%,有利于煤粉延長磨內停留時間,降低出磨煤粉細度,提高選粉效率。
另外,鑒于原煤顆粒較為穩(wěn)定和二倉襯板已更換為提升溝槽階梯的原因,將二倉裝載量設定為15t,平均球徑58.5mm,三倉裝載量設定為25t,平均球徑18.6mm(見表1),實現破碎能力和研磨能力的平衡,有利于磨機臺時產量的提升。
表1 改造后的煤磨研磨體級配方案(t)
(1)本次煤磨粉磨技術優(yōu)化改造項目共投資40余萬元,公司利用冬季錯峰檢修期間對該項目自行安裝、調試和驗收,在短期內即確保了煤磨粉磨技術優(yōu)化改造項目順利實施,不影響公司正常的生產運行。
(2)煤磨粉磨技術優(yōu)化改造后,經過幾個月的生產運行,煤磨內通風正常,在成品細度相同的條件下,選粉機轉速降低30r/min以上,循環(huán)負荷降低,粗粉細度接近60%,煤磨臺時產量在23t/h以上,較改造前提高7t左右,煤磨與水泥窯的相對運轉率達到81%左右,較改造前較低11.5%以上。煤粉制備電耗約27kwh/t,較改造前降低1.5kwh/t以上,節(jié)約電費每噸約0.6元。
(3)在煤磨主機臺時產量增加的情況下,出磨煤粉的水分保持了原來的水平,為水泥窯的增產用煤提供了質量保障。
(4)通過對煤磨內研磨體級配重新計算合理配裝,保障了磨內研磨體級配裝載量合理,風料平衡量操作恰當,實現了煤磨臺時產量穩(wěn)定提高。
(5)通過對煤磨磨內結構進行優(yōu)化改造,在磨內耐磨材料即將到使用期限的條件下,未改變磨機輸送系統的情況下,實現施工周期短、投資少、產量高、電耗低和見效快的目標。
某公司磨機改造取得了一些成效,改造后的運行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一是磨機運行較長時間后原煤中的雜物堵塞隔倉板,部分小鋼鍛堵塞篦縫,影響磨內通風,影響磨機臺時產量。煤質差時使研磨體消耗增大,十天左右要對二倉進行一次雜物清理,以確保磨內通風正常。研磨體改為高鉻研磨體后,研磨體消耗降低,上述問題明顯減少。
作者:王志紅,邵先行,司國偉
來源:《民和祁連山水泥有限公司》
微信公眾號:備件網(關注查詢更多資訊)
(本文來源網絡,若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