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丨熟料煅燒幾種常見工藝故障的判斷和處理
現象:錐體壓力突然顯示為零;同時入口與下一級出口溫度急升;如C5堵,煙室、分解爐及C5出口溫度急升。
原因判斷:煅燒溫度過高造成結皮;內部結皮塌料高溫物料來不及排出而堵塞在縮口處;拉風量不足,排風不流暢或拉風變化引起平臺積料塌落;預熱器內部耐火材料或內筒脫落掉卡在錐體部位;翻板閥失靈;漏風嚴重引起結塊;煤粉燃燒不好,C5內仍有煤粉繼續燃燒;生料喂料波動過大。
處理措施:在發現錐體壓力逐漸變小時,就應及時進行吹掃和加強捅堵,同時減料和調整操作參數。當錐體壓力為零時,應立刻止料停窯處理。
現象:頂部縮口部位結皮,煙室負壓降低,三次風、分解爐出口負壓增大,且負壓波動很大;底部結皮,三次風、分解爐出口及煙室負壓同時增大。窯尾密封圈外部伴有正壓現象。
原因判斷:溫度過高;窯內通風不良;火焰長,火點后移;煤質差,硫含量高,煤粉燃燒不好;生料成分波動大,KH忽高忽低;生料中有害成分(硫、堿)高;煙室斜坡耐火材料磨損不平整,造成積料;窯尾密封不嚴,摻入冷風。
處理措施:①窯運轉時,要定時清理煙室結皮,可用空氣炮清除,效果較為理想,如果結皮嚴重,空氣炮難以起作用時,從壁孔人工清除,特別嚴重時,只能停窯清理。②在操作中應嚴格執行要求的操作參數,③統一操作,穩定熱工制度,防止還原氣氛出現,確保粉完全燃燒。當生料和煤粉波動較大時,更要特別注意,必要時可適當降低產量。
現象:窯尾溫度降低,負壓增高且波動大;三次風、分解爐出口負壓增大;窯功率高,且波動幅度大;C5和分解爐出口溫度低;在筒體外面可聽到有振動聲響;窯內通風不良,窯頭火焰粗短,窯頭時有正壓。
原因判斷:配料不當,SM、IM低,液相量大,液相粘度低;生料均化不理想,入窯生料化學成分波動大,導致用煤量不易穩定,熱工制度不穩,此時易造成窯皮粘結與脫落,燒成帶窯皮不易保持平整牢固,均易造成結大蛋;喂料量不穩定;煤粉燃燒不完全,煤粉到窯后燒,煤灰不均勻摻入物料;火焰過長,火頭后移,窯后局部高溫;分解爐溫度過高,使入窯物料提前出現液相;煤灰分高,細度粗;原料中有害成分(堿、氯)高。
處理措施:
①發現窯內結蛋后,應適當增加窯內拉風,順暢火焰,保證煤粉燃燒完全,并減料慢窯,讓大蛋“爬”上窯皮進入燒成帶,用短時大火把大蛋燒散或燒小,以免進入篦冷機發生堵塞,或者砸壞篦板,同時要避免大蛋碰壞噴煤管;
②若已進入篦冷機,應及時止料,停窯,將大蛋停在低溫區,人工打碎。
現象:火焰短粗,窯前溫度升高,火焰伸不進窯內;窯尾溫度降低,三次風和窯尾負壓明顯上升;窯頭負壓降低,并頻繁出現正壓;窯功率增加,波動大;來料波動大,一般燒成帶料減少;嚴重時窯尾密封圈漏料。
原因判斷:
①生料化學成分影響:生料中SM偏低,使煅燒中液相量增多粘度大而易富集在窯尾;入窯生料均勻性差,造成窯熱工制度容易波動,引起后結圈;煅燒過程中,生料中有害揮發性組分在系統中循環富集,從而使液相出現溫度降低,同時也使液相量增加,造成結圈。
②煤的影響:煤灰中Al2O3較高,當煤灰集中沉落到燒成帶末端的物料上會使液相出現溫度大大降低,液相增加,液相發粘,往往易結圈。煤灰降落量主要與煤灰中灰分含量和煤粉細度有關,煤灰分大、煤粉粗,煤灰沉降量就大。當煤粉粗、灰分高、水分大時,燃燒速度變慢,火焰拉長,高溫帶后移,窯皮拉長易結后圈。
③操作和熱工制度的影響:用煤過多,產生還原氣氛,物料中三價鐵還原為二價鐵,易形成低熔點礦物,使液相提早出現,易結圈;一、二次風配合不當,火焰過長,使物料預燒很好,液相出現早,也易結圈;窯喂料過多,操作參數不合理導致熱工制度不穩定,窯速波動大,也易結圈。噴煤管長時間不前后移動,后部窯皮生長快,也易結圈。
處理措施:
①冷燒法:適當降低二次風量或加大煤管內風開度,使火焰回縮,同時減料,在不影響快轉下保持操作不動,直到圈燒掉。
②熱燒法:適當增大二次風量或減小煤管內風開度,拉長火焰,適當加大窯頭喂煤量,在低窯速下燒4h。若4h仍不掉,則改用冷燒。
③冷熱交替法:先減料或止料(視圈程度),移動煤管,提高結圈處溫度,燒4~6h,再移動煤管,降低結圈處溫度,再燒4~6h,反復處理。同時加大排風,適當減少用煤,如結圈嚴重,則要降低窯速,甚至停窯燒圈。
④在結圈出現初期,每個班在0~700mm范圍內進出噴煤管各一次。
現象:看火電視中顯示窯頭起砂、昏暗,甚至無圖像;三次風溫急劇升高;窯系統阻力增大,負壓升高;篦冷機篦下壓力下降;窯功率急劇下降;窯頭煤粉有“爆燃”現象。
原因判斷:生料KH、SM高,難燒;窯頭出現瞬間斷煤,窯有后結圈;喂料量過大;分解率偏低,預燒不好;煤不完全燃燒。
處理措施:起砂時應及時減料降窯速,慢慢燒起;提高入窯分解率,同時加強窯內通風;跑生嚴重時應止料停窯,但不止窯頭煤,每3~5min翻窯1/2,直至重新投料。
現象:筒體掃描儀顯示溫度偏高,夜間可發現筒體出現暗紅或深紅,白天則發現紅窯處筒體有“爆皮”現象,用掃把掃該處可燃燒。
原因判斷:一般是窯襯太薄或脫落,火焰形狀不正常,垮窯皮等原因造成。
處理措施:
紅窯應分為兩種情況區別對待。
①一是窯筒體所出現的紅斑為暗紅,并出現在有窯皮的區域時,這種情況一般為窯皮垮落所致,這種情況,不需停窯,但必須作一些調整,如改變火焰的形狀,避免溫度最高點位于紅窯區域,適當加快窯速,并將窯筒體冷卻風機集中對準紅窯位置吹,使窯筒體溫度盡快降低。如窯內溫度較高,還應適當減少窯頭喂煤量,降低煅燒溫度。總之,要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將窯皮補掛好,使窯筒體的紅斑消除。
②二是紅斑為亮紅,或紅斑出現在沒有窯皮的區域,這種紅窯一般是由于窯襯脫落引起。這種情況必須停窯。但如果立即將窯主傳動停止,將會使紅斑保持較長的時間,因此,正確的停窯方法是先止煤停燒,并讓窯主傳動慢轉一定時間,同時將窯筒體冷卻機集中對準紅窯位置吹,使窯筒體溫度盡快下降。待紅斑由亮紅轉為暗紅時,再轉由輔助傳動翻窯,并做好紅窯位置的標記,為窯檢修做好準備。
③紅窯,可以通過紅外掃描溫度曲線觀察到并能準確判斷它的位置,具體的紅窯程度還需到現場去觀察和落實。一般來說,窯筒體紅外掃描的溫度與位置的曲線的峰值大于350℃時,應多加注意。盡量控制筒體溫度在350℃以下。
防止紅窯,關鍵在于保護窯皮,保護窯皮從操作的角度說,要掌握合理的操作參數,穩定熱工制度,加強煅燒控制,避免燒大火、燒頂火,嚴禁燒流及跑生料。入窯生料成分從難燒料向易燒料轉變時,當煤粉熱值由低變高時,要及時調整有關參數,適當減少喂煤量,避免窯內溫度過高,保證熱工制度的穩定過渡,另外要盡量減少開停窯的次數,因開停窯對窯皮和襯料的損傷很大,保證窯長期穩定地運轉,這將會使窯耐火材料的壽命大大提高。
現象:一室篦下壓力增大;出篦冷機熟料溫度升高,甚至出現“紅河”現象;窯口及系統負壓增大。
原因判斷:窯頭火焰集中,出窯熟料溫度高,有過燒現象;生料KH、SM偏低,液相量偏多。
處理措施:在篦冷機前部加裝空氣炮,定時放炮清掃;盡量控制細長火焰煅燒,避免窯頭火焰集中,形成急燒;將煤管移至窯內,降低出窯熟料溫度。
作者:水泥資料
企業:《水泥資料》
來源:《水泥資料公眾號》
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系!
如果您有想與大家分享的文章,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投稿郵箱:chong.zhang@cement365.com
微信公眾號:備件網(關注查詢更多資訊)
(本文來源網絡,若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