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丨篦冷機使用的運行障礙與系統優化(中)
2.3 篦冷機性能的優化改造
2.3.1 確定改造重點
由于在篦冷機淬冷區,高溫熟料可以在極短時間內被急驟冷卻,使水泥熟料的早期強度和水化性能等品質得到改善。而后冷區的冷卻速度不會對熟料質量產生影響。因此,有效提高驟冷區冷卻效果是篦冷機冷卻技術的關鍵。優化篦冷機作為熱回收設備的功能,使熾熱熟料進入篦冷機后,在實現驟冷的同時提高熱回收效率,將入窯二次風溫提高到1100℃以上、入分解爐三次風溫達到950℃左右。對促進回轉窯及分解爐內的燃料燃燒,熱工制度優化,降低熟料燒成能耗會起到巨大作用。
但在實際生產中,很多企業篦冷機沒有達到上述目標。二次風溫長期在1000℃上下波動。這種情況的發生,影響因素固然很多,但主要與淬冷區的風量匹配有關。
在此需順便指出,要保證二、三次風溫達到目標要求,就必須保證溫度測量的準確性。因此,對測量二、三次風溫的熱電偶測點位置的選擇非常重要,可見圖3。測點的熱電偶均應由上而下垂直懸掛,要避免因為受火焰的直接幅射而影響測量的準確性。
在篦冷機內,淬冷區熟料冷卻用風量必須與入窯爐的二、三次風保持平衡。并保持窯尾與窯頭風機拉風的平衡,才能使窯頭始終處于微負壓狀態。這個狀態的形成,是熟料冷卻鼓入風和窯頭、尾拉風共同作用的結果。在三組風之間形成了一個“零壓區”。
零壓區之前空氣,不管溫度高低,都由窯頭罩進入窯、爐內。零壓區之后的空氣,用于原煤烘干或作余熱發電利用后排出。淬冷區冷卻風機配置不合理,采用厚料層操作時風機的壓力不夠。甚至因為不當的操作方法等原因,都會導致實際生產中“零壓區”位置的飄移。
所以優化篦冷機性能,對篦冷機的改造,首先應該從淬冷區開始。篦冷機進出風示意圖見圖4。
2.3.2 淬冷區冷卻風量的匹配
熟料落入篦冷機后,在移動多長的距離之內完成急冷是合理的,可以通過計算得出。現依一臺Φ4.8×74m預分解窯篦冷機淬冷區的冷卻風機配置情況,分析風機匹配的合理性。該回轉窯實際生產能力為6000t/h。系統供風需求情況見表1。篦冷機設備配構成情況見表2。

由表2可知,按回轉窯實際產量6000t/d,計算篦冷機配置的總冷卻風量為2.25 Nm3/kg-cl。當熟料熱耗為 800×4.182kJ/kg-cl時,扣除一次風和分解爐噴煤管的風量,計算得入窯爐的合計風量為241525Nm3/h。但由表1可以看出,篦冷機高溫區一段1~3室的9臺風機總冷卻風量僅為230640 Nm3/h,滿足不了窯爐系統對二、三次風的需求。
并且,由于篦冷機在三、四室之間設置了檔風墻,增大了窯尾風機向二段篦床(中溫段)拉風的阻力。生產過程中,因為一段篦床供風滿足不了窯爐用風的需求,采用高溫風機強拉風操作,造成窯頭、窯尾及三次風入爐負壓值的升高。二、三次風溫長期低于1000℃運行,且波動不穩,對窯內正常煅燒和燃料消耗都造成很大影響。
由此可以看出,篦冷機淬冷區的冷卻用風量,并不是由冷卻熟料的用風量決定的,而是取決于窯、爐 對二、三次風的需求量,淬冷區的冷卻用風量必須滿足窯爐系統對二、三次風的需求,這是淬冷區冷卻風量匹配時需要明確的基本原則。
2.3.3 淬冷區風機風壓的選取
提高二、三次風溫度,可以提高煤粉的燃燒速率,提高燒成帶熱力強度;從而提高出窯熟料溫度,形成熟料煅燒系統有效熱利用的良性循環。是提高熱交換效率,節能降耗的前提。事實上,從熱交換的角度考慮,在篦冷機內風量一定時,熟料和冷卻風的熱交換,應盡可能增加交換時間和交換面積。因此,采用厚料層操作 是提高篦冷機換熱效率的基礎。第三代篦冷機熱回收區的料層厚度一般要求控制在800mm左右。
但是,厚料層操作勢必造成篦床阻力的升高,尤其是熟料結粒不好,細粉數量增加時,阻力篦板和物料的沿程阻力增加,冷卻風機風壓不足,氣流就無法有效地穿透細料層,導致篦冷機高溫段 “紅河”的產生。因此,第三代篦冷機對冷卻風機風壓的要求較高。必須保證在各種條件下都具備克服系統阻力的能力。

式中:
γ——空氣密度,kg/m3,取1.293 kg/m3;
g——重力加速度,m/s2,取9.8m/s2;
hi——各風室熟料層厚度,mm;
υn——通過篦板孔風速,m/s,在高溫區≈40m/s;
υi——各風室冷風通過料層風速,m/s;
各風室風壓設計選型:P=1.5ΔP
在此需強調指出,雖然根據設備選型計算,篦冷機一室風機風壓在11kPa左右,就能夠滿足系統對風壓的要求。但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由于窯況波動、細粉料多,物料離析等因素的影響,高溫段物料會經常發生吹不透的情況。導致入窯、爐的二、三次風供風不足。為扭轉這種不正常的狀況,很多企業都有意識的提高了進料口區的風壓配置,將風壓加大到12kPa以上,并收到良好的使用效果。
因此,許多使用第三代篦冷機的企業都提出,對于三代機的配風原則應該趨向于“高風壓,低風量”。某廠的高溫段風機改造后風機匹配情況見表3。該廠篦冷機的改造方案,只對進口區冷卻前端五排固定篦板的兩臺風機進行了改造。
由表3可見,為滿足加厚篦冷機料層的需要,改造時,除了補充前端五排固定篦板冷卻風量外,還重點考慮了風機壓頭的提高。風機改造后,總風量增加了10200m3/h;風壓增加了約500Pa,達到了12kPa左右。在改造方案實施過程中,只購置了AFL9-38冷卻風機一臺,替換了原中間空氣梁的57.06冷卻風機。并將換下的57.06風機用作了57.07風機。全部改造費用僅約花費5萬元。改造項目完成后,將篦床料層厚度由原來的600mm提高到800mm。入窯二次風溫度提高了100℃以上,出篦冷機熟料可不見紅料,溫度降低到100~150℃,余熱發電量增大了約500kW/h。改造前后系統熱工參數變化情況見表4。

2.3.4 其他部分的優化
(1)落料端固定床的優化
常用的方法有:將固定床部分的篦板按“行”排列組合,形成幾個獨立的行單元。對篦板分組采用充氣梁供風。特別是在考慮到落料的離析現象后,細料端的風機壓力調高一些,以求得冷卻效果一致;同時,增加“脈動流量”控制閥,在行的方向上,形成控制流。或者將篦板按“列”排列組合,采用多臺參數不同的風機供風。同時按照不同列的排列位置,采用“脈動流量”控制閥分列供風;形成縱向控制流的工況。這種結構可以有效的產生急冷,并且控制“紅河”的產生;自從出現了篦板下面安裝空氣平衡閥的技術之后,有的企業將篦冷機高溫落料端的篦板下面也安裝了平衡閥。并將其組合成一個風室,由一臺風機供風。依靠平衡閥保證每塊篦板上的通風量是與熟料冷卻效果匹配的。這種結構,一般只需一臺風機。
(2)落料端后面篦床的優化
對于高溫落料端后面篦床的優化改造,目前意見各不相同。有些企業,把改造的重點放在了篦床結構上,討論采用第三代充氣梁還是第四代推動棒好的問題。當然,一個好的結構誰都喜歡。但問題的關鍵是這些結構對實現目標的作用,以及投資的多少,才是采用的依據。由于現在使用的第三代充氣梁篦冷機,在全面考慮長度、寬度方向的料層阻力和料溫分布規律后,能夠比較合理的劃分冷卻區域。并能根據冷卻工藝、產量、料層和溫度分布,有針對性地配以可以調節的冷卻風,因此,對一室以后活動篦床的優化改造,應以選擇合理的篦板形式、恰當調整冷卻風機的性能匹配,采用新型密封材料和技術,加強風室密封和風閥鎖風為重點。當然,也并不排除采用第四代篦冷機的篦床結構,以達到一勞永逸的效果。
(3)篦板制作與形式的優化
隨著制造技術的進步,推動式篦冷機已經開發出耐磨復合篦板;采用了激光技術加工篦板縫隙。現在篦冷機的篦板是鑄造成形,篦板篦縫在2~3mm,尺寸再縮小就很難控制了。采用激光加工技術后,若篦縫能達到1mm左右,冷卻效果將會更好。有的篦板采用環形噴咀,改善了氣流的方向和分布;有的開發商還在開發帶二次料層的篦床等其它結構形式的篦床,以改善冷卻效果。充分展示了第三代篦冷機廣闊的應用前景。
(4)熟料破碎改為輥式破碎機
目前5000t/d熟料生產線第三代篦冷機的熟料破碎,已開發使用輥式破碎機,同錘式破碎機比較,輥式破碎機具有以下明顯優勢:電耗低:輥式破碎機比錘式破碎節電約50%。
振動?。狠伿狡扑闄C轉速低,因而振動較小,且不會類似錘式破碎機引起揚塵,并可取消原篦冷機尾部的鏈條鏈幕。
磨損小、工作壽命長:隨著技術發展,耐磨材料的成功運用,輥子輥套具有良好的耐磨性、磨損小,其輥子的工作壽命是錘式破碎機錘頭的4~5倍。
出料粒度控制均勻:輥子輥套的磨損小,輥縫誤差變化極微。
通過調整輥間距來調整出破碎機熟料的粒度,可方便控制熟料在一個比較均勻、集中的粒度范圍內。
破碎能力強:較小熟料顆粒直接從輥縫中落下,其余熟料通過輥子借助摩擦力和重力的作用咬入破碎腔內,使其受到擠壓和磨削作用達到破碎效果;輥式破碎機對直徑比較大的熟料塊具有出人意料的破碎效果,主要歸因于輥子表面凸凹不平的輥齒,大塊熟料被輥齒層層剝掉,而不同于錘式破碎機將其打碎,且輥齒套設計成統一規格,互換性強。
具有自動過載保護功能及不同模式的破碎組合:每個輥子可實現單獨驅動,當破碎腔進入不可破碎的鐵塊或其它硬物時,輥子出現過載跳停并反轉,試圖努力破碎,若仍無法破碎時,只需人工前往取出鐵塊或其它硬物即可繼續運轉,此過載保護良好的保護了輥齒,減少了維修工作量,提高了使用壽命。
5000t/d熟料生產線,輥式破碎機一般配套4個輥子,綜合國、內外如CP公司、天津院、海螺川崎等的熟料輥式破碎機,集中了幾種不同模式組合如下(見圖5):

①前3個輥子按熟料的輸送方向運行,最后一個輥子反向;
②相鄰兩個輥子轉向相反組成一個破碎單元;
③前2輥子同向,后2輥子同向,但前2輥子與后2輥子反向。
(待續)
作者:劉仁德
出處:中國水泥備件網微信公眾號(關注查詢更多資訊)
歡迎投稿,投稿郵箱:tougao#cement365.com(#替換為@)
(本文來源網絡,若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