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 | 5000t/d國產原料立磨操作與管理
針對立磨是風掃式磨機,故其操作關鍵是:在控制住磨機出口溫度的情況下,保證風和料的相互匹配。
一、操作指導思想
1、在各專業人員及現場巡檢人員的密切配合下,根據入磨物料水份、粒度、差壓、出入口溫度、系統風量等情況下,及時調整磨機的喂料量和各擋板開度,努力做到立磨運行平穩,提高粉磨效率。
2、樹立“安全生產,質量第一”的觀念,精心操作,不斷總結。根據生產實際情況,充分利用計量監測儀表,計算機等先進的技術手段整定出最佳操作參數,實現優質、穩產、高效、低耗,長期安全文明生產。
二、開磨前的準備工作
1、通知PLC人員將DCS投入運行。
2、通知總降做好上負荷準備。
3、通知電氣人員給不備妥設備送電。
4、通知QCX人員及調度準備開機。
5、通知現場巡檢工做好開機前的檢查工作,并與其保持密切聯系。
6、進行聯鎖檢查,對不符合運轉條件的,要找有關人員進行處理。
7、檢查各擋板,閘閥是否在中控位置,動作是否靈活可靠。中控顯示與現場顯示是否一致,若不一致要找相關人員校正。
8、查看配料站各倉料位情況。
9、查分組圖中啟動程序:凡有紅色的,說明有報警或不符合啟動條件,應逐一找出原因進行處理,直到紅色清除。
三、熱風爐開磨操作管理
1、烘磨
聯系現場確認柴油缺罐內要有合適的油位,如果是新磨的首次開磨,烘磨時間要長,一般2小時左右,且升溫速度要慢和平穩,磨出口溫度控制在80~90℃左右。升溫前先啟動窯尾EP風機,將兩旁路風閥門關閉,調節EP風機、磨出口和入口擋板,點火后可稍加大抽風。現場確認熱風爐點著后,通過調節給油量,壓縮空氣壓力,一、二次風機冷風擋板來達到合適的風量和風溫。鑒于生料粉是通過窯尾電收塵進行收集,熱風爐點火時,窯尾電收塵不能荷電,火點著后一定要保證油能充分燃燒,不產生CO,這時窯尾電收塵才可荷電。
2、布料
利用熱風爐首次開磨時,應對磨盤上進行人工鋪料。具體方法是:
(1)可以從入磨皮帶上通過三道鎖風閥向磨內進料,然后人進入磨內將物料鋪平。
(2)直接由人工從磨門向磨內均勻鋪料。鋪完料后,用輔助傳動電機帶動磨盤慢轉,再進行鋪料,如此反復幾次。從而確保料床上物料被壓實,料層平穩,最終料層厚度控制在80~100mm左右。同時也要對入磨皮帶進行布料。即先將“取消與磨主電機的聯鎖”選擇項選擇,然后啟動磨機喂料,考慮到利用熱風風爐開磨時,風量和熱量均低,可將布料量控制在120~140t/h左右,入磨皮帶速度以25%運行,待整條皮帶上布滿物料后停機。
3、開磨操作
當磨機充分預熱后,可準備開磨。啟動磨機及喂料前,應確認粉塵輸送及磨機輔助設備已正常運行,磨機水電阻已攪拌,輔傳離合器已合上等條件滿足。給磨主電機,喂料和吐渣料組發出啟動命令后,輔傳電機會先帶動磨盤轉動一圈,時間1分鐘58秒,這時加大窯尾EP風機閥門擋板至60~70%左右,保證磨出口負壓控制在5500~6500Pa左右,磨出口閥門全開,入口第一道熱風閥門擋板全關,逐漸開大第二道熱風擋板和冷風閥門。如果系統有循環風閥門應全開,待磨主電機啟動后入磨皮帶已運轉,這時可設定65~75%皮帶速度,考慮到熱風爐的熱風量較少,磨機臺時喂料量可控制在250~300t/h左右,開磨后熱風爐的供油量及供風量也同步加大,通過熱風爐一、二次風的調節,使熱風爐火焰燃燒穩定、充分。
由于入磨皮帶從零速到正常運轉速度需要將近10秒鐘時間,導致磨內短時間料子少,具體表現在磨主電機電流下降至很低,料層厚度下降,振動大,處理不及時將會導致磨機振動跳停。
這時可采取以下幾種措施解決:
(1)磨主電機啟動前10~20秒,啟動磨喂料,但入磨皮帶速度應較低。
(2)可先提高入磨皮帶速度至85%左右,待磨機穩定后再將入磨皮帶速度逐漸降下來。
(3)開磨初期減小磨機通風量,待磨機料層穩定后再將磨機通風量逐漸加大。
4、系統正??刂?/strong>
磨機運轉后,要特別注意磨主電機電流、料層厚度、磨機差壓、磨出口氣體溫度、振動、磨出入口負壓等參數。磨主電機電流在270~320A,料層厚度在80~100mm,磨機差壓在5000~6000Pa,磨出口氣體溫度60~80℃,振動在5.5~7.5mm/s,張緊站壓力在8.0~9.5Mpa.
5、停機
⑴、停止配料站各個倉的進料程序,如果是長期停機要提前準備,以便將配料站各倉物料盡量用完。
⑵、停止磨主電機、喂料和吐渣組。
⑶、關小熱風爐供油量及供風量,如果是長期停機應將熱風爐火焰熄滅,減小窯尾EP風機冷風閥,磨進口閥門開度,保證磨內有一定通風即可。
四、用窯尾廢氣開磨(窯喂料量≥200t/h)
1、烘磨
利用窯尾廢氣烘磨時,控制兩旁路風閥門在60-80%左右,打開磨進出口閥門保證磨內通過一定熱風量,烘磨時間控制在30-60分鐘左右,磨出口溫度控制在80-90℃左右,如磨機為故障停磨時間較短,可直接開磨。
2、開磨操作
開磨前需掌握磨機的工況:磨內是否有合適的料層厚度,入磨皮帶是否有充足的物料,如果料少,可提前布料。啟動磨主電機,磨喂料和吐渣料循環組,組啟動命令發出后,加大窯尾EP風機入口閥門至85~95%左右,保證磨出口負壓控制在6500-7500Pa左右,逐漸關小兩旁路閥門至關閉,逐漸打開磨出口閥門和兩熱風閥門直至全部打開,冷風閥門可調至20%左右開度(以補充風量)。在磨主電機啟動前,上述幾個閥門應動作完成。但不宜動作太早,從而導致磨出口氣體溫度過高。
磨主電機,喂料和吐渣料循環組啟動后,即可給入磨皮帶輸入65~75%速度,喂料量控制在340~380t/h左右,并可根據剛開磨時磨內物料多少,調節入皮帶速度,喂料量,選粉機轉速,磨機出口擋板等各種控制參數,使磨機狀況逐漸接近正常。根據磨進出口氣體溫度高低來決定是否需要開啟磨機噴水系統。
針對增濕塔工藝布置位置不同,啟動磨機時控制磨出口溫度方法也有所不同,當增濕塔位置在窯尾高溫風機之前,由于進磨熱風已經過增濕塔噴水的冷卻,故進磨氣體溫度較低在250℃左右,相應磨進出口氣體溫度也低。如果增濕塔位置在高溫風機之后,從而導致進磨熱氣沒有經過冷卻,氣體溫度在310~340℃左右,這時需要啟動磨機噴水來控制磨出口溫度。
3、系統正??刂?/span>
主要參數控制:磨主電機電流在300~380A,料層厚度在100~120mm,磨機差壓在6500~7500Pa,磨出口氣體溫度在80~95℃,磨機喂料量在380~450t/h,張緊站壓力在8.0~9.5Mpa,振動在5.5~7.5mm/s。磨機正常操作,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加以控制:
(1)磨機喂料量
立磨在正常操作中,在保證出磨生料質量的前提下,盡可能提高磨機的產量,喂料量的調整幅度可根據磨機振動、出口溫度、系統風量、差壓等因素決定,在增加喂料量的同時調節磨內通風量。
(2)磨機振動
振動是磨機操作中一重要參數,是影響磨機臺時產量和運轉率的主要因素,操作中力求振動平穩。振動與諸多因素有關,單從中控操作的角度來講注意以下幾點:
a.磨機喂料要平穩,每次加減幅度要小,加減料速度適中。
b.防止磨機斷料或來料不均。如來料突然減少,可提高入磨皮帶速度,關小出磨擋板。
c.磨內物料過多,特別是粉料過多,要及時降低入磨皮帶速度和喂料量,或降低選粉機轉速,加強磨內拉風。
(3)磨機差壓
立磨在操作中,差壓的穩定對磨機的正常工作至關重要,它反映磨機的負荷。差壓的變化主要取決于磨機的喂料量、通風量、磨機出口溫度。在差壓發生變化時,先查看配料站下料是否穩定,如有波動查出原因后通知相關人員處理,并做適當調整,如果下料正??赏ㄟ^調整磨機喂料量、通風量、選粉機轉速、噴水量來調節。
(4)磨機出口溫度
立磨出口溫度對保證生料水份合格和磨機穩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出口溫度過高(>95℃),料層不穩,磨機振動加大,同時不利于設備安全運轉。出口溫度主要通過調整喂料量、熱風閥門、冷風閥門及磨機和增濕塔噴水量等方法控制。
(5)出磨生料水份和細度
對于生料粉水份控制指標≤0.5%,為保證出磨生料水份達標,可根據喂料量、磨進出口溫度,入磨生料水份等情況通過調節熱風量和磨機噴水量等方法來解決。對于生料粉細度可通過調節選粉機轉速,磨機通風量和喂料量等方法解決。若細度或水份超標,要在交接班記錄本上分析造成原因幾糾正措施。
4、停機
正常停機時,可先停止磨主電機、喂料及吐渣組,同時打開旁路風閥門,調小窯尾EP風機入口、磨出口和進口閥門,全部打開冷風閥門,開啟或增大增濕塔噴水。停止配料站相關料倉供料。
五、故障停窯后磨機維持運行的操作
鑒于大部分生產廠窯的產量受生料供應的影響較大,為延長磨的運轉時間,停窯后可維持磨的運行。當窯系統故障停機時,由于熱風量驟然減小,這時應及時打開冷風閥門,適當減小EP風機擋板開度,停止噴水系統,關閉旁路風閥門,大幅度減小磨機喂料量至250~300t/h左右,從而保證磨機狀況穩定。為防止進入窯尾高溫風機氣流溫度過高,可適當打開高溫風機入口冷風閥,高溫風機入口擋板可根據風機出口溫度和出磨溫度進行由小到大調節。保證高溫風機入口溫度在450℃以下,出磨溫度高于40℃。當窯系統故障恢復投料時,應做好準備,及時調整,避免投料時突然增大的熱風對磨機的沖擊。即:在投料前,可稍增大磨機喂料量,控制較高料層厚度,窯系統投料動風時,迅速增大磨機喂料量和入磨皮帶速度,保證磨內物料量的穩定,并且根據熱風量,逐漸開啟噴水系統,關小冷風閥門。
六、注意事項
1、當磨機運轉中有不明原因振動跳停,應進磨檢查確認,并且密切關注磨機密封壓力,減速機12個閥塊徑向壓力,料層和主電機電流。如果出現異常大范圍波動和報警應立即停磨檢查相關設備和磨內部狀況,確保設備安全運行。
2、加強系統的密封堵漏,系統漏風不僅對磨機的穩定運行,而且對磨機的產量影響非常之大。尤其是電收塵拉鏈機,風管法蘭聯接處、三通閘閥等。
來源:《泥人君》
中國水泥備件網微信公眾號(關注查詢更多資訊)
(本文來源網絡,若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來電或來函聯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