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丨某公司2000t/d熟料線燒成系統技術改造
前言
某公司#1水泥熟料生產線于1998年投產,其燒成系統采用了天津院設計的帶TD分解爐雙系列五級旋風預熱器、ф4m×60m回轉窯、第三代篦式冷卻機等設備,燃料采用煙煤。該生產線原設計熟料產量為2000t/d,投產十多年來,經過一系列的改進完善和優化操作,熟料產量達2700W,生產也基本正常,但一直存在入窯物料分解率低且不穩定、系統阻力大、燒成熱耗高等問題。為此對該生產線實施技術改造,從而達到節能降耗、穩定運行的目標。
該生產線預分解系統采用了帶TD分解爐雙系列五級預熱器,分解爐總有效容積約250m3。燃料采用煙煤,其工業分析結果見表1。
表1 煤的工業分析
改造前燒成系統熟料產量為2700t/d,單位熟料熱耗為840×4.18kJ/kg,入窯分解率為89%,出篦冷機熟料溫度為170~230℃,各級預熱器及分解爐的運行參數見表2。
表2 改造前燒成系統的結構與運行參數
由表2以及生產數據可以看出,燒成系統存在以下問題:
(1)C5出口溫度高于分解爐出口溫度,說明分解爐內煤粉燃燒不夠充分,存在一定的后燃燒現象;
(2)入窯物料分解率低(<90%),且不穩定,不僅影響窯產量,而且影響燒成系統的運行和熟料質量的穩定性;
(3)C1出口廢氣溫度高,系統阻力大;
(4)燒成系統煤耗高,熟料標煤煤耗達120kg/t;
(5)篦冷機熱回收效率偏低。
對此,本次改造保持現有回轉窯和篦冷機規格不變,充分利用現有可靠設備和設施,對燒成系統作適當改造,以降低單位熟料熱耗和電耗。
從現有的中控數據和實際生產運行中得到的數據來分析,造成系統阻力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各級旋風筒規格偏小,風速偏大。造成系統熱耗高的主要原因有:①煤粉燃燒不充分,分解爐發熱能力不足。②篦冷機熱回收效率偏低。
針對上述問題,本次改造著重從預分解爐系統和篦冷機配風兩個方面來考慮。
由表2可以看出,在現有產量為2700t/d時,各級旋風筒表觀風速、進出口風速及連接風管各部位風速均偏大,尤其是C1進口風速高達28m/s左右,C2、C3的進口風速高達25m/s左右,C3出口風速28m/s。考慮到旋風筒表觀風速仍在正常范圍內,且考慮整個改造周期和改造費用,本次技改主要對C1旋風筒、分解爐、煙室做局部改造并更換撒料箱,以降低系統阻力,提高系統熱效率,從而滿足系統節能降耗要求。
針對存在的問題,并結合生產線的實際情況,經過充分論證,確定預分解系統具體的改造措施如下。
2.1 分解爐
為盡量減小土建的改造工作量及節省改造時間,分解爐采用了多種靈活的布置方法,以保持窯尾結構框架各層平面的主梁及框架的斜撐均不改動。
在原有分解爐基礎上增加鵝頸管,分解爐出口連接管道設計為方形管道,既保證風管截面積而又不影響框架主梁。增加部分的鵝頸管充分利用了原有的窯尾框架內部的有效空間,爐體全部布置于框架內部,并盡可能增加分解爐的容積。
改造后的分解爐爐容由原有的約250m3增加至470m3,氣體在爐內的停留時間由原先的1.5S增加至2.7S。分解爐改造前后設計如圖1(a),(b)所示。
圖1 改造前后的分解爐結構
2.2 旋風筒及連接風管
保留原有預熱器框架不變,旋風筒及連接風管部分作如下改造:
(1)考慮到原有C1筒阻力高達2000Pa,本次技改更換了整個C1旋風筒,將原有C1的4-ф3070mm筒整體更換為2-ф4900mm筒,C1進風口面積和出口直徑均擴大,以降低系統阻力,有效提高系統熱效率和分離效率,從而減小窯灰帶走的熱量損失。C1旋風筒改造前后見圖2(a)、(b)。
圖2 改造前后的預熱器C1筒設計
(2)C2至C1旋風筒進風管局部改造,改造前后風管見圖3(a)、(b)。
圖3 改造前后C2至C1旋風筒進風管結構
(3)C1出口廢氣風管局部改造,以降低氣體的流速。
(4)因分解爐出口管道位置變動,C5旋風筒(除下部歪錐部分)整體旋轉布置,待本體部分旋轉至設計角度時將下部歪錐部分與其上面的直錐割開,再按照C5料管要求的角度將歪錐與直錐焊接。改造后各級旋風筒的風速,計算結果見表3。
表3 旋風筒各部位計算風速(產量2700t/d)
2.3 料管及撒料裝置
拆除原有C1料管,根據改造后C1筒的定位重新設計C1料管。用新型擴散式撒料箱更換C2~C4料管上原有的撒料箱。撒料裝置的結構設計上采用擴散式箱體,內加凸弧型多孔導料分布板技術,該種結構既具有防堵功能又可確保系統內物料分散的均勻性,有利于提高系統的換熱效率。
2.4 窯縮口
原有窯縮口直徑為ф2800mm,窯尾斜坡處截面積偏小,窯內阻力偏大,為不影響窯尾密封裝置,本次技改僅通過局部調整襯砌的方式來盡量擴大窯尾斜坡處截面,改善窯內通風不暢的現象,以利于系統操作。
維持現有篦冷機設備不變,對篦冷機冷卻風機進行調整,以適應高產量下冷卻用風和余熱發電用風的需要。供風調整的基礎條件是2700t/d的熟料產量,更換了對冷卻貢獻大的4臺風機,其余風機作相應調整。
將原配風234688m3/h(2.09m3/kg)提高到265228m3/h(2.36m3/kg),并提高部分風機壓頭,以保證在高阻力的情況下風能有效地進入篦床。改造前后的風機參數見表4。
表4 改造前后的風機參數
改造后該生產線已于2015年9月順利投產,改造后熟料產量為2800t/d,單位熟料熱耗為805×4.18kJ/kg,入窯分解率為90%,出篦冷機熟料溫度為160℃,其它參數見表5。
表5 改造后的預分解系統參數
改造后,C5旋風筒出口溫度低于分解爐出口溫度,顯示分解爐內煤粉燃燒較為充分;入窯物料表觀分解率較改造前有了較大提高,為窯系統穩產、高產創造了條件;熟料產量穩定在2800t/d以上,燒成熱耗較改造前的840×4.18kJ/kg降低了35×4.18kJ/kg,達到了增產降耗、穩定系統操作等技改目標。經濟效益分析如下:
(1)改造前,熟料標煤耗為120kg/t,改造后標煤耗降至115kg/t。與改造前相比,節省標煤5kg/t。以年產量熟料86.8萬t計,每年節約標煤0.434萬t,折算成實物煤每年節約實物煤0.584萬t。以原煤進廠價每噸700元計,每年減少原煤成本408.8(0.584×700=408.8)萬元。
(2)改造后噸熟料工序電耗下降1.5kWh/t,以年產量熟料86.8萬t計,每年可節電130萬kWh(1.5×86.8=130)。電價按0.6元/kWh來計,每年創造節電效益78(130×0.6=78)萬元。
(3)按此計算,每年可產生效益486.8(408.8+78=486.8)萬元,兩年左右就可以回收改造成本。
作者:李群峰1,黃巧麗2,孫俊濤1,孫德群2
來源:《1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2中國中材國際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南京)》
微信公眾號:備件網(關注查詢更多資訊)
(本文來源網絡,若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