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丨水泥廠增濕塔噴水技術的發展簡介
引言
水泥是國家建設的基礎物資,對國民基礎建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水泥的發展先后經歷了立窯、濕法回轉窯、熟料預分解新型干法窯三個階段。而進入新型干法窯時代后,水泥線中出現了一臺設備-增濕塔,它位于窯尾預熱器和窯尾袋除塵器之間。它的作用是對窯尾預熱器的高溫廢氣降溫,降低粉塵比電阻,使窯尾袋除塵器達到最佳工作狀態。增濕塔運行的好與壞,將直接影響到窯尾袋除塵器的除塵效率和使用壽命,甚至影響水泥線的正常運轉,所以增濕塔是水泥干法生產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設備。
為了實現增濕塔降溫的目的,一般采用向增濕塔內噴水的方法,其工作原理是將從窯尾預熱器抽來的含塵高溫廢氣,經風管進入增濕塔上錐體的進風口,通過兩層氣體分布板后均勻分布,噴水經若干個噴槍霧化后與塔體內的高溫含塵廢氣進行熱交換,高溫含塵廢氣降溫至150℃左右經出風口進入袋除塵器,塔內經增濕塔降溫后沉降的粉塵落入灰斗,由輸送設備送入生產線系統。
向增濕塔內噴水,必須控制水量、水溫、水在塔內的汽化分子大小、水在塔內的停留時間、保證溫降不濕底等等,其工藝先后經歷了高壓回流式噴水、高壓直噴式噴水和低壓雙流體噴水,下面將各自的技術經濟指標及優缺點分別列于表1。
表1 三種噴水技術的經濟指標及優缺點列表
通過以上對比,不難看出雙流體技術的優越性顯而易見,它性價比高,是最優選擇,雙流體的突出優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1)高度自動化,人性化人機界面,設計完善,美觀大方,高可靠性;
2)成套設備,集成化程度高,占地面積小,選用部件質地優良;
3)安裝簡單,成本低,工作量少,運行壽命長;
4)環保,噪音低,50分貝之下;對水源要求低,對水質要求不高,無需精過濾;
5)噴霧顆粒細而均勻,在增濕塔內僅需很短的時間就可以完全蒸發;
6)噴槍數量大大減少,節省投資成本。
所以近十幾年低壓雙流體成為我們的首選。
三、雙流體噴水技術的詳細介紹
1)雙流體噴水的工作原理
雙流體系統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噴霧裝置將壓力為0.7MPa的壓縮空氣和壓力為0.5MPa水一同進入雙流體噴槍,利用比例閥調節空氣與水的比例,水和空氣混合后在噴槍噴嘴處迅速霧化,噴出霧滴,在280℃高溫煙氣工況下,水霧與高溫煙氣直接接觸,迅速汽化,僅需要2~5s,將煙氣中的顯熱轉變成水的汽化潛熱,迅速降低煙氣溫度。系統通過實時采集增濕塔出口的溫度來精確調節噴霧的水量,從而達到對煙氣溫度的自動調節的目的。
當出口溫度高于設定的期望溫度時,在控制器的控制下,變頻水泵自動調節轉速,增大供水壓力和流量,使噴水量增大,這時比例閥會減小壓縮空氣的量,從而使煙氣溫度迅速降低到指定范圍內;當出口溫度降低到溫度設計值范圍以下時,在控制器的控制下,變頻水泵自動調節轉速,減小供水壓力和流量,使噴水量減小,這時比例閥會加大壓縮空氣的量,從而使煙氣溫度回升到指定范圍內。
系統的關鍵就是噴頭的霧化效果,因此選擇噴頭尤為關鍵。優質的噴頭霧化粒徑大小一般為150ηm左右,最大為280~350ηm左右的霧滴,這樣更易于蒸發。
2)雙流體噴水水量計算
增濕塔噴水量計算公式如下。
根據以上公式,我們可以準確的計算系統用水量。
3)雙流體噴水用氣量計算
用氣量的計算一般根據用水量的大小乘以一定的系數,系數一般取0.6~0.7之間,即
Q氣=Q水×K
Q氣為增濕塔雙流體噴水用氣量,Nm3/h;Q水為增濕塔雙流體噴水用水量,m3/h;K為水氣比系數,這里一般取0.6~0.7之間,Nm3/h。
4)雙流體噴水自動化控制模式
系統工作時,一般有三種模式:
(1)自動模式。當整個系統的各部分(各部件)都在安全無故障的狀態下,系統根據實際的煙氣狀態調節,自動檢測溫度,根據控制邏輯實現整個系統的自動調節,保證出口溫度控制在適當的范圍內。
自動模式運行時,當控制器檢測出系統出現如下狀況時,發出報警信號:a.空氣壓力偏離設定值過大;b.煙氣溫度偏離設定值過大;c.液體流量偏離設定值過大;d.水泵干運轉;e.溫度傳感器之間溫度偏差過大。
(2)安全模式。當控制器檢測到系統中出現如下狀況時,系統自動切換至安全模式:a.溫度傳感器故障;b.壓力傳感器故障;c.流量傳感器故障;d.煙氣溫度超過安全溫度。
進入安全模式運行時,系統以事先設定好的程序調節工作,同時發出報警信號。
(3)停機模式。當控制器檢測到系統中出現如下狀況時,系統自動切換至停機模式:a.兩臺水泵同時出現故障;b.急停按鈕被按下;c.異常斷電;d.其它需要停機的情況。
系統自動停機并發出報警信號,由工作人員檢查相應問題并實施相應措施。
綜上所述,盡量選用低壓雙流體噴霧系統。自2013年以來,不論是增濕塔噴水還是管道增濕噴水,都采用雙流體噴霧系統,都反映使用效果很好,霧化粒徑小,系統運行穩定,不濕底,所以水泥廠增濕塔降溫應盡量采用雙流體噴霧系統。
作者:滕煥銀,張志朋
來源:《南京西普水泥工程集團有限公司》
微信公眾號:備件網(關注查詢更多資訊)
(本文來源網絡,若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