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丨水泥熟料質量變差的原因分析及解決措施
某公司六期5000t/d水泥熟料生產線試生產初期,使用石灰石、砂巖與高鋁鐵礦石進行生料配料,回轉窯內飛砂重,出窯熟料結粒差、強度低,3d抗壓強度28.8MPa,28d強度只有56.2MPa,與公司設定的內控指標(28d強度≥60MPa)相差較多,嚴重影響產品質量。
由于采用石灰石、砂巖與高鋁鐵礦石三組份進行配料,為改善熟料結粒,配料方案使用中飽和比和硅率,熟料三率值設計為:KH=0.920±0.02、SM=2.50±0.02、IM=1.65±0.02,但從生產情況來看,未達到預期效果。生產中原材料化學成分及配比見表1,熟料與生料化學成分見表2。
表1 原材料化學成分及配比(%)
表2 生料與熟料化學成分(%)
對砂巖中的結晶硅含量進行檢測,其含量達到65.8%。經組織分析后認為,引起出窯熟料結粒差、強度低的主要原因是生料配料用砂巖結晶硅較高,因結晶硅在生料燒成過程中活性差,導致熟料中礦物結晶不完善,引起熟料強度下降。
經分析討論,結合本地原材料情況,將砂巖更換為頁巖,同時增加銅礦渣為鐵質校正原料,改善生料的易燒性。由于銅礦渣經水淬,內部晶體晶核存在較大的缺陷,活化能較低,具有一定的礦化作用,有利于降低燒成物料最低共熔溫度、促進固相反應。
在原材料更換后熟料三率值設計指標不變,原料化學成分及配比見表3,熟料與生料化學成分見表4。在原材料更換后,燒成系統的操作制度與生料喂料量與此前保持不變。經過原料轉換過渡后,出窯熟料結粒明顯改善,外觀光澤度明顯提高,將前后熟料強度及標準煤耗進行統計對比,數據見表5。
表3 原材料更換后化學成分及配比(%)
表4 原材料更換后生料與熟料化學成分(%)
表5 熟料強度與標準煤耗對比(%)
原材料更換后,出窯熟料3d抗壓強度達到32.4MPa、28d抗壓強度達到62.3MPa,相比原材料更換前30d抗壓強度提高3.60MPa、280d抗壓強度提高6.10MPa;同時熟料燒成標準煤耗由107.5kg/t下降至104.0kg/t,噸熟料燒成標準煤耗節約3.5kg。
更換后,熟料強度明顯提高,標準煤耗顯著下降。將原材料更換前后的熟料巖相分析,見圖1。
圖1 原材料更換前后熟料巖相分析
由圖1可以看出,原材料更換前的出窯熟料A礦無定形,小尺寸,含有許多包裹體。分析主要原因是生料中的結晶硅含量較高,因其活性低,許多粗顆粒在熟料燒成過程中無法反應完全,形成包裹體,造成熟料中C₃S的形態不完整。在原材料更換后,出窯熟料A礦形態較完整,礦物中的包裹體明顯減少。
通過原材料調整,在配料中用頁巖代替砂巖、并使用銅礦渣作為鐵質校正原料,改善了生料易燒性,解決了出窯熟料飛砂重的問題,熟料致密度增加,礦物結晶完整,3d與28d強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達到了內控指標要求,為公司出廠水泥的質量與成本控制創造了有利條件。
作者:張志勇
來源:《四川峨勝水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微信公眾號:備件網(關注查詢更多資訊)
(本文來源網絡,若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