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 | 袋裝水泥裝車機系統塵揚治理
引言1
我廠采用兩臺水泥包裝機,配套兩臺裝車機,進行袋裝水泥生產,并配備相應的收塵設備。自袋裝水泥裝車機系統使用以來,由于裝車機出包溜板與汽車車廂存在1m左右的高差,裝車碼包時造成揚塵,給裝車工人身體健康帶來危害。這是一直困擾著我廠的技術難題,雖經多次治理,但效果不明顯。
近年來,隨著國家環保檢查力度加大,我廠對裝車機揚塵治理的需求更為迫切。經參考同行業對此問題的解決辦法,我廠決定與唐山頂峰機械公司合作研發裝車機收塵器,采用更合適的除塵技術,改善現場工作環境。
治理方案2
2.1揚塵的特點分析
經分析,裝車機產生的粉塵具有以下特點:
(1)水泥粉塵為含鈣、硅、鋁和鐵的礦物顆粒,雖無化學毒性,但具有堿性,對皮膚有腐蝕性,吸人后會對人體肺部產生危害。
(2)粉塵粒徑<2μm的占61%,<51μm的占92.9%,塵粒小,分散度高,粉塵擴散范圍大、濃度低,對環境污染大。
(3)粉塵靜止一段時問后,會自然下落,與煙氣不同,粉塵沒有熱量不能自動上升。
2.2收塵系統設計
收塵系統主要由收塵器、收塵罩、連接風管、收塵罩與裝車機連接桿組成。收塵器整體單獨放置在一個小車上面,并與裝車機連接,跟隨裝車機前后移動。積塵罩使用連桿與裝車機連接,跟隨裝車機前后移動;此外,單獨使用上升下降裝置,和裝車機上下聯動,隨裝車機上下移動。收塵器與收塵罩使用連接風管連接。圖1為收塵系統示意圖。
圖1為收塵系統示意圖
2.2.1收塵器選擇
此項目為后期改造項目,空間高度不夠,收塵器安裝受現有空間限制,因此收塵器選用了體積小、結構緊湊、重量輕、處理風量大的濾筒除塵器。收塵器本體采用分體設計,現場組合安裝,沒有土建施工項目;收塵器放置在移動小車上部,隨揚塵點移動,水平沒有布置風管,便于降低風速;備件選用通用備件,后期保養維護工作量小。
2.2.2收塵器相關參數(表1)
表1 收塵器參數
2.2.3收塵器安裝位置選擇
如圖1所示,收塵器安裝在一個2m長的小車上部。小車安裝在裝車機行走軌道上,位于裝車機前部,和裝車機連接,隨裝車機同時移動。
圖1收塵系統示意圖
2.3收塵罩
參照多數企業使用的收塵罩類型,采用“天圓地方”結構設計,收塵罩下部留2.4m×0.6m的吸塵氣口,斜面角度60o罩口截面積1.44m2,內部結構進行部分改進,增加隔風板,進口使用布風板調整風量,保證收塵罩各點均有負壓。
如圖2所示,使用時,收塵罩位于落包點正上偏前方,在裝車人員的前方位置,在裝車人員的腰部以上肩部以下,盡量接近塵源點。塵源一產生,能隨時收塵,減少粉塵擴散,裝車人員位于收塵罩以外,頭部幾乎沒有灰塵。收塵罩與裝車機使用連桿限制位置,即使降落也不會落到裝車人員身上,可保證裝車人員的安全。
圖2實際使用中的收塵罩
2.4收塵罩與收塵器連接
收塵罩與收塵器采用∅600mm帆布掛膠金屬伸縮軟管連接。收塵罩上升下降裝置單獨吊掛,采用線速度與原裝車機電動葫蘆同步的2t電動葫蘆,吊掛采用雙繩,確保起重安全,并設計為同步控制和單獨調節兩種模式,便于操作。
2.5清灰
(1)收塵器采用在線清灰設計,與傳統收塵相同。噴吹壓縮空氣采用自帶壓縮機提供氣源,使用脈沖控制儀自動控制技術,并兼有定時和手動兩種控制模式任選,方便運行管理。
(2)收塵排灰采用自動排灰定期清理模式。如圖3所示,排灰系統分為排灰絞刀、接灰桶和鎖風閥三部分,在收塵器小車側部安裝接灰平臺,放置接灰小桶隨裝車機一起移動,鎖風閥處于關閉位置,排灰時自動打開。目前我公司按照每收塵10min,絞刀運行2min方式進行排灰,接灰小桶每兩小時人工清理一次。收塵排灰量與使用的包裝袋質量和破損率有直接關系,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調整。
圖3排灰裝置
2.6系統優點
(1)相比現在多數裝車機收塵,取消了伸縮的收塵管,減少了系統漏風,提升了收塵效率。
(2)收塵器體積小,便于布置安裝,不涉及土建工程,安裝快速。
(3)選用LMPT型濾筒式,和傳統濾袋式相比具有以下優勢:
a小型化。設備體積小,占地面積小,降低鋼耗,一個濾筒的過濾面積相當于同規格三個濾袋的過濾面積。
b高效化。濾筒的濾料為聚酯長纖維,若粉塵特性需要,可進行后處理。根據水泥粉塵的特性,選用聚酯長纖+PTFE熱性覆膜處理,此材料屬優異的表面過濾材料,此濾筒是高效處理PMz s粉塵的設備。
c節能化。除塵器壓力損失比較低,在800~1200Pa范圍,且壓力損失較穩定。除塵器脈沖噴吹清灰為低壓噴吹,可以節省電能,壓縮噴吹氣體,對保護濾料、延長使用周期有決定性作用。
e脈沖噴吹系統設計先進。噴吹管、噴吹導管、噴吹口制作精良。噴嘴可以引射數倍于壓縮空氣的氣流,參與脈沖噴吹清灰。噴吹孔采用特殊工藝制作,能減少噴吹阻力,充分保證脈沖噴吹效果。
結語3
收塵器安裝完畢后,經過一段時問的運行使用,運行可靠性高,除塵效率高,故障低,有效解決了袋裝裝車碼包環節的揚塵問題,改善了員工的工作環境。
來源:《水泥技術》
作者:葛新勇
中國水泥備件網微信公眾號(關注查詢更多資訊)
(本文來源網絡,若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來電或來函聯系!)